原標題:繪就大美甘南新畫卷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蔡文正 通訊員 馬保真
“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甘南承擔著黃河水資源涵養補給、水土保持、維持生物多樣性以及防治風沙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和義務,對維護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甘南州委、州政府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甘南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穩步推進。
統籌生態保護修復
甘南州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黃河水量補給大幅增加,年均水資源補給量達87.96億立方米,較十年前提高59.6%,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明顯。
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2021年以來,甘南州積極爭取206項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落實國家投資26.2億元,實施了甘南黃河上游、秦嶺西段等一大批重點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同時,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保護天然林647萬畝,有效管護公益林408萬畝。嚴格落實草畜平衡硬要求,禁牧887萬畝,推行草畜平衡2938萬畝,累計減畜200.78萬個羊單位,天然草原全面實現草畜動態平衡,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97.14%。
聚焦轉型、擴綠、減污、治沙、興水、防災“六大任務”,甘南州實施綠色發展轉型、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修復治理、國土綠化增效、治水興水升級、環境安全保障“六大工程”,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協同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甘南片區)建設,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項目的謀劃爭取和實施力度,著力解決長期性、根源性、系統性的問題。
強化污染防治攻堅
甘南州深入開展“環境革命”,實現了“全域無垃圾”目標。全面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落實大氣污染防治“九張清單”,合作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6年全省排名第一。
同時,全面落實河湖長、林田長制,全州境內地表水考核斷面、地下水監測點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率均達到100%,甘南黃河流域地表水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100%,黃河干流瑪曲段地表水水質提升為Ⅰ類。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管控,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8%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如今的甘南,鄉村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100%,“白色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合作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卓尼縣入選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合作市、卓尼縣、夏河縣被命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州上下正闊步行走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
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在華潤電力夏河9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現場,一排排湛藍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光伏板下,牛群正悠閑地吃草。
在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的前提下如何發展經濟?
答案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產業。
近年來,甘南州扎實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中國電建、華潤電力、浙江正泰等10個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入駐甘南,2023年,甘南新簽約入庫項目簽約額同比增長393%,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89%,增長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為吸引更多好企業落地,甘南全力打造甘肅南部新能源基地,完成《新能源基地規劃及外送方案》,規劃總規模2544萬千瓦,謀劃了甘南至湖北、廣東、重慶三條外送通道,落實“十四五”光伏指標150萬千瓦,15萬千瓦已并網發電。
甘南州全力實施強縣域行動,堅持走集約化發展路子,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引擎,全州園區實現產值15億元。
全面推進強工業行動,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華羚、燎原、安多、雪頓等一批企業“三化”改造項目,企業生產加工效率顯著提升。扶持發展“牛羊豬雞果菜菌藥”八大特色產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達到45萬畝,牦牛系列產品總產值達20億元。積極推進重點企業“三化”改造,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6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家。夯實旅游發展基礎,持續打造八條精品旅游風情線和生態景觀廊道,全州A級景區達37個,改造提升旅游標桿村和專業村39個,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860家。
- 2024-12-30迭部榮登“2023年甘肅省67個非市轄區(市)縣域人居環境競爭力十強縣”榜首
- 2024-12-30從“雪如意”到“玉甘肅”——河北與甘肅的雙向奔赴
- 2024-12-30隴南市政協“慶元旦迎新年”書畫聯誼筆會舉辦
- 2024-12-30【甘快看·秦文化在甘肅的歷史印記之十六】秦長城的西起點原來在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