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山丹漢明長城宛如“無言史書”演繹古今傳奇
初春時節,記者來到位于甘肅張掖市山丹縣境內的漢明長城遺址,在蒼茫的戈壁上,只見平行延伸著兩條外貌結構完全不同的古長城遺存。走近漢明長城,那股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瞬間將人拉回往昔歲月,它宛如一部鐫刻著歲月印記的無言史書,演繹著古今傳奇。
踏著絲路古道,沿著與公路并行的長城行進,就能感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與厚重,留心觀察可以看到一道較深的壕塹,它就是漢長城,漢長城以壕溝代替了墻垣,明長城則是筑墻為障,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黃土版筑長城。

2025年2月11日,山丹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戴文昌 攝
“漢長城,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呈東西走向,全線以壕塹代替墻垣,雖年代久遠,仍清晰可見。”山丹縣博物館講解員曹振燕說,與之平行的一道黃土夯制的墻體為明長城,距今已有400多年,走向、長度都和漢長城相同,兩條長城相隔在10米—80米之間,平行延伸。
甘肅省是長城資源大省,境內長城總長度3654公里,居全國第二。而山丹縣境內長城總長365公里,其中漢長城94公里、明長城271公里。山丹漢、明長城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被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如何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留住中華文明的根與魂,讓漢明長城古韻薪火相傳?事實上,山丹縣早在2009年就完成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山丹縣漢明長城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毅說,該中心聚焦長城防、保、研、管、用各環節,做好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兩線”劃定,建立長城資源信息庫,做到“數據準、底子清、情況明”。

圖為長城遺址。戴文昌 攝
近年來,山丹縣積極整合文物和文化旅游資源,搶抓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大機遇,在政策呼應和項目落地等方面前瞻謀劃、精準施策、快速推動,初步形成了以長城傳播文化、用文化帶動保護的雙贏發展模式。
山丹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舉措,該縣始終堅守保護優先原則。王志毅表示,對于山丹縣而言,這既是重大機遇,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硤口又名“澤索谷”,漢代置硤口城,是漢明長城的重要城障。城門洞全以磚砌,輔以生鐵灌縫,固若金湯,俗稱“生鐵城”。曹振燕說,古城南、西、北三面原挖建有護城河,南城外西南側存有引水墻一道。硤口古城扼甘涼咽喉,為絲綢之路必經通道。

圖為硤口古城。戴文昌 攝
2019年,硤口古城所在的山丹縣老軍鄉硤口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王志毅說,近年來,該縣啟動了三維數字化項目,利用遙感測繪技術和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對硤口古城遺址進行三維重建,讓這座古城獲得“新生”。
如今的山丹,漢明長城化作文化、經濟紐帶熠熠生輝,古絲綢之路正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新前景。王志毅說,下一步,山丹縣將積極盤活長城文化資源,助力沿線民眾增收致富,讓“古韻山丹”在文旅融合中煥彩。
- 2025-02-20文化中國行|平涼華亭疳娃娃:燎疳節中的吉祥物
- 2025-02-20【小隴畫報·348期】張掖平山湖大峽谷:紅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觀
- 2025-02-20“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甘肅臨洮縣寺洼遺址入選
- 2025-02-20鳥中“大熊貓”黑鸛現身文縣周家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