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列在博物館的大轱轆車
在嘉峪關城市博物館中,陳列著一輛大轱轆車,大轱轆車曾是中國古代戈壁沙漠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其軸長、輪大、車高,以經濟耐用、牢固方便、結構科學合理而聞名。如今陳列在博物館中的這輛大轱轆車,雖已不再奔馳于大漠戈壁,但每一處紋理、每一個部件,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嘉峪關市峪泉鎮的常興發,是大轱轆車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自幼便學習木匠、打鐵等手藝,并目睹老一輩人制作大轱轆車的過程,對這門技藝熟稔于心。采訪中,常興發說:“大轱轆車的制作主要采用榆木,有時也會用到柳木。制作一輛大轱轆車,工序復雜且精細。車頭部分的制作堪稱重中之重,外部用4根鐵箍緊緊捆扎,防止出現裂口,內部軸瓦部分裝有鐵片打制而成的鐵圈,以此來減少摩擦阻力,其作用類似于現代的軸承。不僅如此,車頭外面18根輻條錨口之間的距離僅有1公分,對工藝的要求極高,制作一個標準的車轱轆,至少也得花費20天的時間。”
當車頭完成后,便要開始制作車輞。車輞寬23-26cm,厚10-13cm,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將9節車輞用公卯母卯相套的方法牢固地套在一起,并且要保證其精準的圓度,否則大轱轆車在行駛時就會跑偏。隨后,按照車輞的直徑大小制作輻條,一般車輪的直徑為1.5米至1.8米。兩個車轱轆上要釘168枚鉚釘,車輞上還要包上寬23-26cm的手工打造鐵瓦。完成這些工序,一輛大轱轆車基本形成,剩下的車身車沿部分相對來說簡單一些。
據嘉峪關市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也能尋覓到大轱轆車的身影。嘉峪關漢墓壁畫上畫的牛車、漢墓出土的仿制搖車,均為大轱轆車。到了唐代,河西一帶大轱轆車更加興盛,官員出行都會乘坐各式大轱轆車。清代林則徐于道光22年經過河西到新疆,在酒泉時因時風時雨換乘轎子,卻因道路難行,轎夫叫苦不迭,最終換成當地的大轱轆車,頓時感覺省力不少。2025年1月,嘉峪關大轱轆車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如今,常興發新建了廠房,研發制作以大轱轆車拼裝模型為主的旅游產品,同時也開展古代絲路大轱轆車景點活體展示。在多方的努力下,逐漸消逝的大轱轆車有了新的活力,這門古老的絕技有了薪火相傳的希望。在嘉峪關人的努力下,大轱轆車將繼續講述屬于它的傳奇故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慧霞 文/圖
- 2025-03-17甘肅天水:文創薈萃 激活文旅“一池春水”
- 2025-03-13從黃河之濱到塞納河畔 蘭州牛肉拉面香飄浪漫之都巴黎
- 2025-03-13文化中國行丨拉卜楞寺古籍保護:從不間斷整理到數字化未來
- 2025-03-12文旅流量如何帶動消費增量?三個文旅“網紅地”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