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突飛猛進。當前,人工智能是當今時代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力量,正以驚人的速度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深度融合,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持續推進”彰顯了堅定決心,“將”字指明了前行方向,“支持”體現了政策發力,“大力發展”則勾勒出具體行動路徑。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人工智能 +”的論述,激活一池春水,時代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站在時代潮頭,我們理應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在“人工智能 +”的賽道上奮勇爭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響應時代呼喚,樹立主動意識,筑牢起跑根基。順勢而為,方能大有作為;樹立主動意識,才能積極進取。在當今時代,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從醫療領域借助人工智能實現精準診斷,大幅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到教育行業利用 AI 技術開展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再到制造業依靠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成本,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各個領域,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當前,不少企業敏銳捕捉到這一發展趨勢,主動擁抱人工智能,通過引入AI技術實現了轉型升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事實勝于雄辯,顯著的效果激勵著更多人奮進。面對時代的召喚,我們不能被動等待,而應主動作為。我們要深入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全面了解其發展動態和應用前景,從思想深處認識到“人工智能 +”對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將其視為推動工作和事業發展的有力工具。只有牢固樹立主動擁抱“人工智能+”的意識,我們才能在這場科技變革的浪潮中搶占先機,不被時代所淘汰。
敢為人先,勇于行動,激發加速動力。“人工智能+”領域充滿未知與挑戰,未知激發我們的創新欲望,挑戰錘煉我們的勇氣。每一次創新嘗試,都可能面臨成功或失敗,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孕育著無限可能。例如,將人工智能與古老的農業相結合,研發出智能種植系統,不僅實現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雙提升,還為農業現代化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智能客服、智能物流等服務,極大地提升了服務效率和質量,開辟出全新的市場空間。我們不能因畏懼風險而裹足不前,要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積極投身到“人工智能 +”的實踐中。我們每個人都應敢于嘗試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術工具,將人工智能融入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各部門、各行業都要加大在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方面的投入,積極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我們才能在“人工智能 +”賽道上越跑越快,跑出人生新價值,創造事業新輝煌。
注重效果,學會駕馭,保障穩健前行。人工智能雖具備強大的功能與潛力,但并非萬能,我們必須直面其帶來的諸如數據安全問題、就業結構調整等挑戰,并通過創新加以解決。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過程中,我們務必注重實際效果,學會科學駕馭人工智能,而絕不能被其奴役。一方面,我們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規范人工智能的開發與應用,確保其在安全、可靠、可控的軌道上運行,切實保護個人隱私和社會公共利益,妥善回應人工智能發展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課題,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環境。另一方面,我們要密切關注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加強職業培訓與教育,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幫助勞動者適應新的就業形勢,實現平穩過渡。同時,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要從實際需求出發,避免盲目跟風、重復投入與缺乏規劃,防范資源浪費。要充分評估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每一項投入都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紅利的同時,有效規避風險,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各領域,造福人類,使“人工智能+”行穩致遠,步伐堅定有力。
從春天出發,我們懷揣著夢想與希望;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奮勇爭先,我們肩負著責任與使命。智創未來,人工智能正引領社會邁向更加智慧、包容與可持續的明天。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促進“人工智能 + 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推廣,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跑贏“人工智能 +”賽道,時不我待,當下出發。國家已做出引領,我們應立即行動。讓我們響應時代呼喚,樹立主動意識,敢為人先、勇于行動,注重效果、學會駕馭,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在“人工智能 +”的廣闊天地里大展身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添磚加瓦,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殷建光)
- 2025-03-24【光明論壇】創新惠老舉措 發展銀發經濟
- 2025-03-17鍛造過硬能力 讓青年干部脫穎而出
- 2025-03-17全力以赴答好服務人民的“初心卷”
- 2025-03-17黨員教育培訓需提升“深度”“精度”“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