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搜榜上一則“黃燜雞臥底記者提醒11點前別點外賣”的話題,引發了輿論關注。中午正是用餐高峰期,不少人都會提前點好外賣,午休時間剛好送到,為啥最好不要提前點?曝光黃燜雞米飯問題的暗訪記者在直播連線中表示,“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會售賣給第二天先點單的人”。
民以食為天。楊銘宇黃燜雞米飯作為一家知名餐飲連鎖企業,本應該帶頭遵守法律法規,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高質量的服務,引領行業正氣。沒想到后廚里竟然隱藏著這么多見不得人的“秘密”,令打工人紛紛破防。
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后廚亂象曝光后,有外賣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送外賣的他們很少點外賣,因為取外賣時親眼所見,有一些店難保證食品新鮮和干凈。有媒體統計了多位外賣員的觀點,黃燜雞、麻辣燙等十類外賣,他們自己都不敢吃。
外賣員的“避雷清單”猶如一顆驚雷,炸出了行業的潛規則:黃燜雞用僵尸肉、麻辣燙湯底反復煮、炸雞油質劣化致癌……在“便捷”與“美味”的外衣下,外賣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暗流涌動,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試毒者”,深深刺痛了公眾的神經。這種“只要利潤不要健康”的扭曲邏輯,踐踏了消費者的基本權利,更暴露出監管體系的漏洞與行業道德的滑坡,也是對法律底線的挑戰。
外賣安全問題頻發,本質是監管鏈條的斷裂。從生產到配送,每個環節都存在盲區:無證“朋友圈廚房”通過平臺漏洞接單,加工環境臟亂差;冷鏈食品在高溫配送中變質,卻缺乏有效監控;預制菜的生產標準模糊,添加劑濫用成常態。更諷刺的是,某些品牌一邊宣稱 “食品安全第一”,一邊對加盟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監管部門的“運動式執法”也難以形成長效威懾。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沒有人愿意用健康為無良商家的貪婪買單,更沒有人應該在 “便捷”與“安全”之間被迫抉擇。要終結這場“舌尖上的賭博”,必須祭出“重典”。
首先,法律要“長出牙齒”。2022年4月,成都高新法院公開審理一起火鍋店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付某某因授意店內兩名員工,將顧客食用后的餐后廢油回收加工制成“老油”添加到新的鍋底中,該火鍋店被判10倍罰款1376萬元,負責人獲刑10年。這樣的懲罰性賠償,對無良商家起了極大的震懾作用。讓違法者付出傾家蕩產的代價,值得借鑒。
其次,監管要“穿透”。今年2月份以來,有媒體記者隨機在河南鄭州、安徽合肥的兩家華萊士門店進行臥底暗訪,發現這兩家門店均存在頻繁修改“效期標簽”、使用過期食材制作餐食的情況。一再爆出的后廚“熱搜”事件,警示餐飲行業要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讓后廚操作透明化。此外,平臺也要“擔責”,比如可以將衛生評級納入算法權重,對問題商家立即下架并公示,徹底斬斷“流量變現”的灰色鏈條。
消費者也不應是被動的受害者。面對低價誘惑,多一份理性;選擇外賣時,多查看證照信息;遇到問題,及時投訴舉報。只有形成“商家不敢違法、平臺不敢包庇、監管不敢懈怠、消費者積極監督”的共治格局,才能真正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外賣行業的繁榮不該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當“11點前別點外賣”成為無奈的生存指南,當“避雷清單”成為打工人的“生存手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唯有以“刮骨療毒”的決心,讓法律成為懸在頭頂上的利劍,讓透明監管照亮每個角落,食品安全才能經得起“臥底”考驗,消費者才能吃得安心。(胡欣紅)
- 2025-03-31“論”在中國,與世界共襄時代“新”機遇
- 2025-03-31【甘快說·地評線】飛天網評: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書寫新的榮光
- 2025-03-31智能調車系統上線,駛向交通智行新未來
- 2025-03-31馳騁春天的列車載動萬里春光






